端庄优雅春风NV
![]()
中卫市中宁县的鸣沙镇,如今住着两万四千多口人,看着像个普通小镇,可翻开历史就知道,这地方厉害着呢——千年前这儿可是正经设过县、立过州的古城,还是中宁县地界上头一个有州级建制的地方。
要说这鸣沙的历史,得从西魏那会儿说起,公元535年到557年,朝廷就在这儿设了鸣沙县,算下来到现在一千四百多年了。后来从西魏到元代,这儿要么是县要么是州,一直是方圆百里的中心地带。明代的时候还叫鸣沙洲,正统九年(1444年)的时候,官府还专门重修过城墙,那会儿城里头商铺、衙门、寺庙都有,听老辈人讲,逢年过节街上挤得走不动道。
可到了明成化年间,大概1486年吧,出了档子糟心事——清水河改道,黄河也往南挪了,结果洪水直接冲城墙根儿。听村里老人说,那会儿年年发大水,城墙泡得越来越松,几十年功夫,一座千年古城就塌得差不多了,就剩下东南角一小块,现在能看见的就剩个永寿塔,旁边的安庆寺是后来才盖的。
说到鸣沙的历史,有个人得提——民俗学家杨森林先生,他是咱本地人,花了好多年功夫,写了本《鸣沙拾遗》,还有本《完整篇》,里头把鸣沙洲的老事儿都捋清楚了,从城里住过什么官,到老百姓怎么过日子,写得明明白白,不像有些史书那么难懂,咱普通人拿起来也能看明白,想知道鸣沙以前啥样,看他的书准没错。
我打小在鸣沙长大,听我爷讲过不少老故事。他说他小时候,永寿塔周围还能看见不少古城墙的碎砖,有的砖上还有花纹,后来慢慢就没了。现在镇上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,问起鸣沙的历史,好多娃娃都说不上来,顶多知道有个塔。其实咱这儿的历史不光是塔,是祖辈传下来的根啊。
有人说要重建古城,搞旅游,我觉得想法是好,但咱先得把现有的“家底”护好。比如永寿塔,虽说现在还立着,但风吹日晒的,得定期找人维护;杨先生的书,镇上图书馆可以多放几本,让娃娃们能借到;村里老人肚子里的故事,也该有人拿个本子记下来,别等老人不在了,那些老事儿就真没人知道了。
咱普通人能做的其实不少,比如拍个短视频,让老人讲讲鸣沙城以前的集市啥样,城门朝哪开;学校里上乡土课,老师带着孩子们去永寿塔底下转转,说说这塔的来历;甚至街坊邻居聊天时,多问问家里老人“咱鸣沙以前有啥稀罕事儿”,把这些碎片攒起来,就是活的历史。
总结:鸣沙镇的千年故事,不只是书本上的文字,更是老辈人嘴里的念叨、塔砖上的岁月。传承历史不一定非得盖多少新建筑,先把老故事记牢、讲给下一代听,把永寿塔这些“老宝贝”护好,让本地人先明白自己从哪儿来,这比啥都实在。希望咱鸣沙人都能多留点心,别让千年的根断在咱这代人手里